The empathy steps 20230116
update from The empathy steps 20230113
這個同理的步驟並非是可以一次到位的,因為其中需要有許多的理解與確認,我們不一定有辦法第一次就有正確地理解,需要在和病人溝通的過程當中不停的保持覺察與修正
基本的行為態度
- 說明:整個過程應該保持的基本態度或是行為方式
- 內容
- 專注傾聽
- 保持開放,不遽下結論
- 不做令人分心的行為
- 停止評價
- 知道每個人的觀點是不同的
- 自我覺察是否違反前述基本行為態度
同理情境發生
- 說明:病人展現需要被同理的線索。
- 線索:
- 病人透過口語表達想法、情緒、需求
- 病人的肢體行為顯示病人可能處於某種情緒狀態(通常是負面的,例如緊張、不安、絕望)
- 病人不願意配合進行當前的治療或是評估
形成理解
- 說明:理解對於病人的想法、情緒、需求是什麼,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想法、情緒。對於病人明白表示的口語訊息通常能夠正確的理解,但對於曖昧不清的口語訊息或是非口語的訊息,需要加以釐清,以免做出錯誤的理解。
- 理解想法、情緒是什麼是務必要做到的。但是要理解到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、情緒不一定可以辦得到,這可能是礙於治療師的技巧也可能是礙於病人的意願。但若能夠理解到背後的原因更能給予較全面的同理回應。
- 要做的行為
- 覺察同理線索
- 釐清線索
- 重述
- 開放式問題探究
- 不要做的行為
確認理解與表達同理
- 說明:基於前一步所形成對病人的理解,確認理解是否正確再給予回應。按照情緒、想法、問題的順序處理。
- 原則:先確認理解再給予回應,按情緒、想法、問題的順序處理
- 處理情緒:
- 說明:幫助病人辨識、覺察自身的情緒狀態並對這樣子的情緒狀態表達理解與接納。
- 要做的行為:
- 情感反映
- 贊同與肯定有助於治療的特定行為
- 與病人分享共同經驗
- 傳遞希望或是給予合理的保證
- 不要做的行為:(待)
- 處理想法:
- 說明:釐清確認所理解到的病人想法,並給予回應
- 要做的行為:(待)
- 不要做的行為:(待)
- 溝通如何解決問題:
- 說明:充分理解病人的需求後,以病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,提升其參與的意願。或做出相對應的調整並說明決策過程。
- 要做的行為:
- 以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來說明
- 說明決策過程
- 提出具體建議並與病人討論之
- 不要做的行為:(待)
確認接收同理
- 說明:治療師向病人表達同理之後,要確認所傳遞的訊息是否被接收。病人可能會以口語表達迴饋(無論有沒有接收到同理),但許多時候也可能是表現在態度、表情、肢體語言、行為上,而不一定有明確的口語回應。若從語言、非語言的訊息治療師判斷病人已接收到治療師所表達的同理訊息,那麼便結束這一輪的同理歷程。若否,治療師需以口語確認上一步的理解是否正確,或是提出的建議是否可以接受。若理解正確或是建議可以接受,則病人已感受到被同理。若理解錯誤或是建議不被接受,再回到第2步,重新釐清訊息以形成新的理解。